2020年11月7日19:00(星期六),由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图书馆主办的第十五期第四讲读书文化论坛在图书馆主馆四楼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由外语学院张朦老师主讲。
本次论坛,张朦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的是《跨语际实践》一书,本书由本书作者是刘禾教授。刘禾教授既是学者也是作家,199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该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虚拟的等值关系中”,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
本书共有9个章节来讲解跨文化研究中的语言思考。分别从;国民性话语质疑、个人主义话语、 “经济人”与小说写实主义问题、魔幻现实主义等方面入手,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以期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论坛开始,张朦老师从本书简介入手简单的介绍了刘禾教授,接着从翻译的专业角度入手,深入讲解了翻译等值、翻译矛盾修辞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接着通过五四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了“国民性”这一思想概念:国民性是指文化在民族心理上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文化共同特点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的总和。
接着回到文化的历史视角,讲解了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化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
在整个论坛进行过程中,张朦老师通过细致的讲述,让同学们明白了语言概念在思想观念形成和表达过程中会对社会群体和个人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影响;不仅对学习语言的同学有很深刻的意义,对到非语言专业的同学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