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院

本院动态 Work Dynamic

诺奖得主来丽江 旅院师生成主角——“丽江古城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纪实通稿

这次文学论坛机会难得,质量很高,三天之间,各路大师集体亮相,密集发言,信息量之大,含金量之高,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既像做梦,又像吃了一顿文学大餐,要留待日后慢慢消化,还像饮了一坛醇香美酒,至今让人沉醉其中。——题记

唯一一组跟勒·克莱齐奥合成影的学生,让人羡慕嫉妒恨到流泪……

2014年12月4日至6日,“丽江古城中国当代文学论坛暨《大家》创刊20周年”在丽江古城雪山书院举行,因其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吸引了我院很多师生前往。期间师生们与各位文学大师们有座谈,有提问,更有粉丝不断索取签名,合影,互动密集,交流频繁,一时间旅游文化学院师生成为了毫无争议的“主角”。

这次论坛是由丽江市委宣传部主办,《大家》杂志社、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联合承办,云南大家杂志社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协办。其实真正的发起者是《大家》杂志社,这一创立于1994年的中国先锋文学杂志,曾经吸引了很多现在看来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流砥柱的“大家”发表作品。包括后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以及其他当代中国一流作家格非、苏童、叶兆言、贾平凹、铁凝、迟子建、汪曾祺、西川、毕淑敏等。而这次的论坛更是聚集了一批重量级的作家。其中有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以及中国当代文坛一线的实力派小说家马原、刘恒、吕新、王祥夫、宁肯、林白,著名诗人于坚、韩东、杨黎、海男、邹昆凌,著名评论家耿占春、张清华、徐敬亚、姚霏,以及《当代》杂志主编周昌义、《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彦等,可谓大腕云集,星光闪耀。丽江市委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这是丽江首次文学盛会,也提出了希望该论坛永久落户丽江的想法。

文学与新闻系青年教师邹洪锦早在11月份就听到这次论坛的风声,即与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张文通老师商量,并了解到很多学生愿意参加“论坛”的意向,很多师生都非常愿意前往。邹老师即与《大家》杂志社取得了联系,争取到了每场30位师生的名额。文新系主任郑思礼教授得知消息后表示非常支持文新系师生参加“论坛”活动。

在整个活动筹备期间,邹老师与学生分工协作,邹老师负责与《大家》杂志社保持整体联系,荀浩同学负责现场对接,刘奎成同学负责志愿者工作,刘守闯负责现场录像,班委负责核实参加学生名单,保证了师生们参加“论坛”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文新系学生们对“论坛”兴致特别高,纷纷要求报名。同时还建立了“诺贝尔奖在丽江”的微信群,学生人数迅速飙升,参加论坛的学生在群里直播,讨论,共享资料。第一批的学生回到教室后,还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感受、心得,引起了更多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亲临现场,感受文学的氛围。

学生在厕所旁边堵住勒·克莱齐奥,一起上了丽江读本。

在活动期间,4日上午的开幕式的气氛最为热烈。很多学生天还没亮就从学校出发,在雪山书院守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和各位文学大家的到来,让众多作家感受到了丽江学子的热情。至于中间的签名、合影更是摩肩接踵,人流如潮,人们像追星一样与诸位大师合影留念,交流攀谈。不同的是,这次追的都是文学之星——各位知名作家们,除了签名、合影之外还有思想的盛宴。在勒·克莱齐奥及其作品的中国翻译家许钧作主题发言之时,文新系学生们认真聆听。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竞相提问,成了论坛提问的绝对主角,而所提问题质量都很高。朱可嘉同学向许钧提了关于翻译的问题,许钧说要做翻译的信徒,不要做翻译的叛徒,还举了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例子,比如关于托马斯一生经历很多女人的那句有两种翻译,一种是“托马斯一生搞了很多女人”,一种是“托马斯一生拥有很多女人”,前者把托马斯往下半身翻了,而后者则往上半身提升。这样的例子新鲜生动,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共鸣。谢明娟同学向勒·克莱齐奥提了是否有意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的问题,勒·克莱齐奥表示很有兴趣,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翻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与之相关,王强同学问了勒·克莱齐奥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勒·克莱齐奥说二者有时候可以结合,比如东巴象形文字便是绝佳的例子。刘奎成向勒·克莱齐奥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同样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何看待法籍华裔的“流亡作家”高行健及另一位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的作品,勒·克莱齐奥也许感受到了问题的锋芒,巧妙地说道,他其实更关注中国本土作家的作品,像莫言的作品就非常幽默。其中荀浩同学还请勒·克莱齐给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一些建议,勒·克莱齐奥说,阅读就是一场冒险。有时候可能读不下去,没关系,可以先放一放。等到时机到了再读,会更有感触。这些问题及其所引出的回答都很精彩,给了论坛听众很多启发,同时还被《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等媒体争相引用。当天中午,《大家》杂志社王恒腾编辑还在电话里对因在校给学生上课未能到论坛现场的邹洪锦老师说,旅游文化学院的学生真是太好了,不仅礼貌、有序,提出的问题还都很有水平。

谢明娟同学在提问:奥叔,能不能把您的小说拍成电影?

4号下午的主题是“《大家》杂志与中国当代文学”,其中于坚和杨黎的“掐架”成为学生们在微信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于坚说,前进是先锋,后退也是先锋。就像文学论坛以前都是在酒店会所的日光灯下举行,而这次是在这样“破烂”但古色古香的老院里举行,还能晒太阳,这看似是倒退,但实则是先锋。但杨黎马上斩钉截铁地说,坚决不同意于坚的观点,认为先锋只能前进。因此,“诺贝尔奖在丽江”的微信群里的学生们现实即分为两派,有的支持杨黎,有的支持于坚,同样与论坛现场的一样,台上激烈辩论,群里热烈讨论,让人感受到文学原来可以如此好玩。至于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更是刷满了屏。大家通过文字、照片、语音、视频进行各种形式的直播,有的晒签名,有的晒合影,有的发感慨。在现场的一位文新系学生说,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参加这样的文学盛事,真是太有意义了。其中一位大四的学生说,终于在毕业之前亲历了一件和文学有关的活动。还有一位已经从旅游文化学院毕业的文新系学生是从昆明专门赶来参加这次文学论坛。更感人的是一位学生在微信里晒诗人邹混凌送给他的签名和寄语:“文学会感动人的心灵”,说自己感动得都快哭了。

老诗人邹混凌的签名寄语,感动得学生都快哭了。

5日的活动进入到了具体议题的讨论。上午论坛的主题是“先锋文学的叙事美学”,相对比较专业和艰深,但学生们还是认真听讲,作笔记。因为各位作家、评论家发言过于投入,导致超时,互动环节临时取消,学生们感觉很不过瘾,都期待下午的论坛。下午论坛的主题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与文学相去甚远,但中间因为勒·克莱齐奥和宣科的再度现身,使论坛会场再度掀起了一次高潮。84岁的民间音乐家宣科在发言时用流利的英文直接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并且说他的名字“勒”字不好,在汉语中是上吊、勒脖子的意思,萨达姆就被“勒”死了,应该换一种翻译,比如“弥勒佛”的“勒”。话一说完,全场爆笑,这时他才反应过来,原来二者是同一个字,马上又说,那好,不用改了。此时下面已经笑翻天了。下午旅院很多师生都来到了论坛会场,包括邹洪锦老师,胡玉平、熊斌、郭广新、鲁守广、马维等老师,文新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卢劲波老师,以及基础部的郭新榜老师。因为旅院很多教师参与到论坛现场,学生们与文学名家们接触的机会也更多了起来。郭新榜老师是雪山书院的常客,经常参加周末讲座,与雪山书院的院长很熟悉,因为郭老师,旅院师生在享用茶水上都大大方便了。文新系郭广新老师的导师是著名评论家、博导耿占春,鲁守广老师的导师是著名诗人于坚,因为二位老师的导师的莅临论坛,文新系学生们与名家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或签名,或合影,或讨论。

                                                               旅院师生与于坚老师合影,导师是明星的惹不起,照相都那么整齐。

期间旅院师生还接受了丽江电视台的现场采访和丽江广播电台的电话连线。面对电视台的采访,邹洪锦老师用了“千载难逢,史无前例”八个字形容此次论坛的规模和盛况,邹老师认为,丽江史无前例的文学盛会让旅院师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其实是一件并不遥远的事情,而且还可以那么有趣,希望以后经常举办这样高规格的文学论坛,以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含量,使传统的纳西文化与当代中国乃至全球的先锋文化接轨,把丽江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之都。文新系的刘奎成同学说,很荣幸在丽江古城参加文学论坛,见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当代文学众多的名宿,并且能够向他们提问并得到释疑,当时提问的感觉很轻,一直升,仿佛升到了世界级文学殿堂与大师对话。通过这次论坛还解决了自己曾经面对的一些关于读书、写作方面的具体问题,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文学,文学有什么用,感觉是日后生命反刍时的美好经历,将会受用终生。张丹薇同学说,丽江作为一座古城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在丽江能与世界级文学大师以及当代中国文学先锋交流,机会很难得,对我们大学生尤其有意义。她还说,当下大学生追星情结严重,有的人是要了作家签名就走了,如果这次论坛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文学感召,相信意义会更加深远。希望丽江能继续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林凡同学在接受丽江广播电台电话连线时,也非常明确地回答了电台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会参加这个文学论坛?林凡同学说: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非常喜欢文学。第二问题是:你参加这次论坛学到了什么?林凡同学说:感觉还要多读书,包括小说,诗歌,而且还要学会独立思考。第三个问题是: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林凡同学说:是马原作家。因为我的老师经常向我们介绍马原及其作品,老师是马原作家的偶像,于是我们就读了马原作品,感觉果然很厉害。可以想象那几天的电视电台,到处充斥着云大旅院师生们在论坛的身影和言谈。

                                                                      刘奎成同学在接受丽江电视台采访,说感觉自己升起来了。

下午的论坛中还上演了让人费解的一幕。在马原刚做过主题发言之后,邹洪锦老师直接拿着书走到嘉宾席第一排和他攀谈起来,随后马原便跟邹老师一起走到后场“私聊”了起来。事后才知,原来林凡同学口中的老师便是邹洪锦。他当时拿的是马原二十年闭关复出之后写的第一篇小说《牛鬼蛇神》的最早版本——《收获》杂志,他对马原说我们旅院文新系的师生很想请他单独聊聊,请教一些小说的具体问题,马原仿佛从嘉宾台解脱般地爽快答应了。在后场,邹洪锦老师对马原说,我是您的铁杆粉丝,当初上大学时就是从您的小说读起,认识了您背后更遥远的大师海明威、博尔赫斯,于是现在成为了一名外国文学老师。而后指着《牛鬼蛇神》的目录,从小说的结构问起,“0-1-2-3卷”和各卷中“三-二-一-0”章的结构是不是老子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体现?而且章中“3-2-1-0”节中每到“0”节的论文式插入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怎样?之前您提到以及关于媒体对您的报道所涉及的“小说已死”、“小说未死”、“小说到底死了没有”之类的问题到底怎么回事?马原很开心遇到了真正的理想读者,从小说结构开始讲,他说不仅自己的小说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而且他现在隐居到西双版纳,自己建“城堡”,种菜,践行的就是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哲学。随着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包括诗人邹混凌也坐在了一旁倾听,马原越讲越兴奋,从文学聊到哲学,从《圣经》聊到科学,从人类在漫长宇宙中的位置聊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等等既时尚又古老的问题与思考。一时忘了时间,直到论坛结束,工作人员来请他去用晚餐,他还在滔滔不绝说着。马原说,其实我更愿意和你们聊文学与生活,因为你们是真正的读者。作为一个作者,能有你们这样的读者,其实是我的幸运。在工作人员第二次前来请他去用晚餐时,马原才结束了话题。旅院师生也劝他赶紧去吃饭,我们明天可以继续时,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此时,仿佛彼此之间已经成为了好朋友,旅院师生们乘机“不怀好意”地为下一次与大师会面交流作了约定。

                                                                                    马原与旅院师生在后台开启“私聊”模式

晚上论坛的主题是“诗歌朗诵”,时间虽然很晚了,但师生们还是不愿离场,感动了主办方,师生们被邀在场和大师们一起围着火炉,吃着点心,喝着红酒,聆听了现场版的“为你读诗”。诗人们或读对方的诗,或读自己的诗,趁着酒兴,大家彼此调侃,谈笑,场面非常轻松。刚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丽江诗人海男还现场即兴作诗,引起了我院师生的注意。大家都在讨论,她是提前准备好的呢?还是真的现场作的诗呢?于是大家拿着红酒,向海男老师敬酒,求教。王强同学还问了很多关于如何坚持写作的问题,海男鼓励他说,不用担心,只要你真心喜欢,坚持走下去,肯定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你爱文学,文学也会爱你。海男言辞恳切,考虑到她孤独而又坚韧的写诗生涯,师生们也为之动容。后来在鲁守广老师的提议下,诗人于坚也来到师生们中间,与大家喝酒,聊天。人们围着火塘,喝着酒,读着诗,听着琴,外面皓月当空,廊下诗意融融,参加诗歌朗诵现场的人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纷纷感叹,这次“真的醉了”。

                                                                                诗歌朗诵会现场,有的真“醉了”。

6日上午是论坛的最后一场,论坛主题是“当下小说的先锋性”和“当下中国的诗歌状态”。由于小说和诗歌分两个会场,同时举行,让我们旅院很多师生面临艰难的选择。之前邹洪锦老师就在Q群里历数了两个专场的各大看点。雪山书院是小说专场,将会有“中国第一编剧”刘恒的再度亮相,耿占春的深度发言,吕新、王祥夫等作家们关于小说创作的现身说法。纳西喜院是诗歌专场,将会上演于坚和杨黎的再度“掐架”,小说家马原“混迹”诗歌专场“搅局”,海男再度即兴作诗。果不其然,第二天大部分都应验了。诗歌那边,于坚和杨黎果然再度辩论,关于分行是不是诗的问题抢起了话筒,后来直接被徐敬亚按住话筒,还开玩笑说不要“狗咬狗”了,还是听听在座的学生们有什么问题吧,他们才停止了争辩。荀浩同学问了关于时下网上争论比较激烈的乌青体是不是诗的问题,于坚和徐敬亚纷纷给予回答,并认为乌青的诗要放在特定语境下去考量,当词语成了修饰变得虚伪的时候,乌青的关于白云的赞美那种直白的文体当然是诗。徐敬亚也说,以前认为乌青体不算是诗,但现在看来百分之一千是诗。

 

                                                                                诗歌专场,晒着太阳喝着茶,聊着诗歌吵着架。

小说论坛里,没有出现小说家马原,引得主持人一时很疑惑。先是刘恒讲了什么是先锋的问题,说先锋就是冒犯,先锋就是叛逆,先锋就是对局限性的突破,先锋就是对权威乃至大众的蔑视……声音好听,斩钉截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让人叹服。之后刘恒又讲到了《大家》杂志如何运作,如何占领市场,如何笼络大众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随后吕新以浓重的山西口音讲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说到自己写作时会过滤掉各种主义,认为写作是一种生理需要,写作有千差万别,说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吕新的“口齿不清,表达艰难”,在流畅好听的刘恒发言之后更显明显。因此,王祥夫调侃到世上有两种作家,一种动物型作家,一种植物型作家,吕新属于植物型作家。这时吕新抢过主持人手中的话筒补充道,我就觉得自己的口头表达问题,才选择了写作,如今看来是文学冥冥之中上天给我的一次机会,我可以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想法流畅地表达出来。同时,耿占春从学理的角度对刘恒进行了回应,他说,刘恒一方面要求先锋要蔑视大众,一方面先锋文学杂志又要笼络大众,战略上蔑视,策略上笼络,这就构成了分裂。由此过渡到先锋与社会的关系,说到文艺的第一次危机是工业革命时期,照相术的发明使再现复制式的现实主义手法被抛弃,转而催生了现代主义运动,于是出现了一百年前的先锋文学,既从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到福克纳、海明威等作家们的创作,可以说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学的第一次危机是成功的。第二次的危机就在当下,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传统作家来不及回应,感到张皇失措,反倒被韩寒、郭敬明他们抢去了市场,从这个语境下探讨先锋是什么,先锋为谁写作,显得更有意义。

                                                                                         小说专场,群贤毕至少一人

会间马原终于现身,即被邹洪锦老师拦住说道,主持人开场之前还说,先锋小说没有马原这个鼻祖还怎么谈?并说,诗歌那里您玩得也差不多了,现在该留在小说专场谈谈了,很多人觉得好玩都去了诗歌,我们这些人留下就是奔着您而来,所以您这次非留下不可了。马原再次露出他那“好像被人发现了的不好意思”的憨笑,爽快地答应了。主持人发现“消失”的马原出现时,把现场交给他,递上话筒让马原先讲。作家马原张口就来,回顾了一百年的先锋小说,他说自己藏书五六千册,每天至少五个小时阅读量,至今读了上万本小说,其中最让他佩服的是海明威和纪德,随即读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内容:“上帝啊,求求你别让她死。只求你别让她死,我什么都答应。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上帝啊,求你叫她别死。……”可能考虑到自己曾经也是肺癌起死回生,他读得甚至都哽咽了,他对海明威的推崇也印证了他被称为“中国的海明威”式的硬汉作家称号。从纪德他又联系到普鲁斯特,纪德退过普鲁斯特的稿——《追忆似水年华》,但在普鲁斯特名满天下之后,又表示后悔。马原说纪德大可不必,这时王祥夫插话,退稿其实才显得纪德更牛。马原接着说因为《追忆似水年华》说句实话太长,太散,不要说学生几乎难以看完,就是作家,大学教授也十有八九没看过,或看不完。在先锋文学与经典的关系问题上,王祥夫引用了评论家的观点,认为底层文学是一种先锋文学,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他认为可以从不同的路爬向先锋之巅,自己写作并不讨好大众,有几个读者就很欣慰了。宁肯的发言主要谈他自己的创作,他说,自己写作的出发点是痛感,我们在物质上与别人平等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精神的平等,于是就有了屈辱感,真正的写作应该发出这种声音,把自己的痛感和屈辱感表达出来。他的发言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马原现身小说专场,被推上老大位置侃侃而谈

在互动环节,邹洪锦老师率先发言,他拿着笔记本走到台前,请在座的众多嘉宾中唯一一位评论家耿占春老师对之前几位作家涉及的一些问题回应。问题涉及马原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滞后西方90年的问题和普鲁斯特的晦涩与先锋问题,宁肯提出的“政治要为文学服务”的问题,王祥夫提到的底层文学是一种先锋文学问题,并举出国庆前夕跳楼自杀的90后诗人许立志问耿占春老师,现在他的诗在网上迅速流传,他的诗是不是一种底层文学?这种文学是不是一种先锋文学?耿占春老师在对前面几位作家涉及的问题进行梳理之后,重点对许立志的例子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很高兴能看到“这位同学”敏锐地注意到许立志的诗,并认为他的作品正好反映了宁肯提到的写作的出发点是痛感的问题。这是中国当下发生的一个象征性事件,也会对文学产生启发。并表示他回头会专门撰文回应这一事件。

                                                                                      邹洪锦老师在提问,问题串起现场所有嘉宾。

论坛结束后,学生们围住马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说和诗歌的区别,马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区分。他说,好比有一个点,如何抵达这个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径。或直线,或曲线,但这都是平面的思维,诗人则不同,他是直接从外围戳中这个点,一击即中。小说家的方法更有意思,他根本不需要抵达这个点,而是沿着这个点画一个圆,点就被他包围了。这个比喻精妙绝伦,引起学生们的阵阵感叹。邹洪锦老师又将耿占春之前关于中国传统作家面对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变张皇失措的问题抛给马原,问他面对电子媒介的兴起,小说真的会死吗?这相当于您自己解构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身份吗?马原说,当然放在漫长的人类社会进化史中,小说作为纸媒时代的产物日渐势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它不会完全灭绝,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少数精英的艺术。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依然为此感到有像你们这样的读者而自豪。马原越说越激动,再次忘记了时间,又惹得工作人员来催促他入席吃饭。之后马原和旅院院师生合影留念,大家一路“护送”他到纳西喜院就餐地点才依依不舍地与他告别。最后邹洪锦老师带领旅院学生表示了对《大家》杂志社王恒腾编辑的感谢,感谢他能提供这次珍贵的机会,旅院师生才得以参加这次文学盛会。王编辑也非常感谢邹老师组织旅院师生参加这次文学盛会,因为旅院师生们的参与,让这次文学论坛显得更加精彩。至此,“丽江古城中国当代文学论坛暨《大家》创刊20周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马原被学生们再次围住不放

参加文学论坛的旅院师生们纷纷反映,这次文学盛会机会难得,质量很高,三天之间,各路大师集体亮相,密集发言,信息量之大,含金量之高,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既像做梦,又像吃了一顿文学大餐,要留待日后慢慢消化,还像饮了一坛醇香美酒,至今让人沉醉其中。论坛上,旅院师生们对文学的热情,对所学专业求知若渴的态度,对相关的文学问题深入细致的思考,使得这次论坛更加丰富多彩,也体现了旅院师生的文学专业素养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希望丽江高校能够举办一些高规格的文学论坛,让更多的师生、学子们有机会走近文学,走近大师,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论坛圆满结束,旅院师生与马原合影留念。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