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本科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并保送本校读研,现从教十二年,副教授。2011年,她怀揣着教师梦想来到美丽的丽江,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以对文学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用心,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等多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十二年来,马维老师一直承担着符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工作,经历了几十轮课程的不断探索和打磨,在院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各类教学大赛中与教学高手们切磋教学方法,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点的梳理,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课程内容局限,忽略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学生文学视野狭窄,学习动力不足,缺少对原著的有效阅读;课程评价体系单一,闭卷考试题型僵化等。特别是“外国文学”这门课,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时代隔阂,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遥远,难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其次是文化壁垒,由于东西方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不同,学生很难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和感同身受的理解;再次是阅读难度极大,多涉及史诗、诗剧、长篇叙事诗等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文学体裁,尤其在当下的读图时代,学生很难有阅读耐心。为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马维老师在2018年第二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中率先在莎士比亚戏剧教学中带领学生做起了《哈姆雷特》经典片段表演,同学们兴趣浓郁,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在此契机的推动下,马维老师又带领学生办起了外国文学课程公众号“世界文学之窗”,打造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公众号持续推出独具特色的课堂表演视频,如“中国版《阿波罗与达芙妮》”“评书版《巴黎圣母院》”“汉服版《唐璜与海黛》”等。通过课程公众号的建设,同学们真正地学了起来、动了起来、忙了起来,参照外国文学名著,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起了大片——《简爱》《神曲》《玩偶之家》《堂吉诃德》等经典片段,好作品层出不穷,创造力爆发。
二、高阶提升,能力为先
马维老师很快意识到仅有课堂表演来还原文学形象、活跃课堂气氛是不够的,进一步追求符合“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的新课堂才是方向,于是依据先前的教学实践设计出师生互动参与的“享—读—演—影—辩—比”课堂模式,将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分享、朗读原著、经典片段表演、电影与文本对照、小辩论和中外比较融为一体,并把这六个教学环节贯彻到每一单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世界文坛的动态,拓宽世界文学的视野,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比较的眼光和开放的文化视野。其中“小辩论”和“中外对比”对学生来说最具挑战,“一课一辩论”——老师从每个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延伸出一个辩题,学生进行课堂小辩论,用辨析和思想碰撞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一堂一对比”——老师运用平行研究或影响研究的方法纳入中外文本对比或熟悉作品与陌生作品对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两部作品的异同,引起共鸣,激活文本。
三、东方西方,互识互鉴
参与拍摄微课的学生与马维老师合影
自编拓展教材书影
四、跨校联动,资源共享
在“同步课堂”教学中,马维老师引导双校学子运用由盐城师范学院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8世纪歌德创作与中国元素”,该实验中的“游戏体验”“角色扮演”“跟读朗诵”等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特别是仿真还原“歌德纪念馆”“歌德剧院”,使同学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这一次创新的尝试,实现了“打破空间壁垒,漫步线上云端,共建智慧课堂”的目标。当然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此后双校还将有微课、慕课、教材等更多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五、天道酬勤,成果丰硕
马维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耕耘,受到同行和学生的认可。2018年荣获第二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四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六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2021年所负责的《外国文学(二)》被认定为第二批云南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2023年该门课程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并入选云南省拓金计划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