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下午16:30,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在文贤楼305教室举行了“锻炼新闻技能、强化新闻素养”系列活动的第一场讲座——专题是属于新闻人的鲜活世界。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玉龙县融媒体中心品牌运营中心的许思淇老师,由新闻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张虹老师主持,玉龙县融媒体中心品牌运营中心主任和星昀老师、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全体同学和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分为“专题”、“策划”、“提问”、“拍摄”四个部分,许思淇老师结合自己对新闻专题的感悟和新闻实践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几部专题作品,给同学们分享了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如果新闻是陈述句,专题就是融入情感的陈述句”
许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拍摄健康扶贫专题时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24岁的少女,三岁时父亲因癌症去世,而她在孕检时又发现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噩耗接踵而至,不久母亲又查出患有甲状腺癌。由于不是建档立卡户,她们无法支付高昂的医药费,使得这个家庭因病致贫,生活无以为继。
但在采访中,这位少女却没有对生活灰心,而是流着眼泪说道:“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这一刻,许老师深刻地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是要保有初心、心怀大爱的,她对同学们说:“在这个时候,我就很明显地意识到你作为一个新闻人,做的不仅是你的本职工作,特别是做专题,你必须深挖它背后的故事,这时你就会发现,新闻人身上的责任感是很强的,很多人都会信赖你用手中的笔或镜头(所反映的事件和人物)。”
二、策划: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许老师通过她的专题作品《“玉龙最美政法人”韩晓姣:不爱红装爱武装,巾帼何曾让须眉》,给同学们讲解了如何策划专题新闻。
“做旁观者,也要做导演者。斟酌煽情,负负得正。”这是许老师对专题策划的总结。“专题和新闻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专题需要一个艺术手法的介入,你需要通过个人的拍摄手法和写作风格去巧妙地构思整个片子的表现效果,以此来增强专题作品的吸引力。”我们既要做专题的旁观者,也要做专题的导演。“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好的专题。”如果没有拍到一些关键性的画面,会在后期进行“情景再现”。许老师认为专题好坏的衡量标准是:能否打动观众,是否有影响力,是否对社会有益。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均为“是”,那就是好的专题报道。对专题进行策划,是做出好专题的必要手段。
三、提问:拒绝严肃的专题采访
在讲到“提问”时,许老师告诉同学们要拒绝严肃的专题采访,规避采访的通病,她总结道:“我们不能把期待听到的回答放进问题中进行提问,不要进行生硬的沟通或是文绉绉的设问,也不要设计一些封闭式的无法获得有效回答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干涉采访对象的认知和判断,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采访效果,还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应该“搬把凳子,抓把瓜子,我俩的距离从拉家常开始。你有的是时间来深入了解TA的故事。”
四、拍摄:捕捉猎物 创造猎物
这需要新闻人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要360°高效率捕捉生动镜头。为新闻事实创造更多的展示空间但不能成为新闻事实的干预者。许老师列举了纪录片《极地》中村民们帮助老师运送钢琴的例子。“这个钢琴实际上是纪录片的导演送给那位音乐老师的。拍摄者利用运送钢琴的画面来体现村民们日常运送货物的艰辛。这个画面虽然是‘创造’出来的,但它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进行“创造”时,要注意绝不能成为事实的干预者,“你只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条件,其他的可以顺其自然。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录下那些有价值的瞬间。”在讲座的最后,许老师给新闻学专业的同学推荐了《极地》《人间世》《派出所的故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等优秀的新闻书籍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