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中文English

首页 -> 成果展示 -> Content

成果展示 Results show

校企深度融合,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校企深度融合,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欧洲杯下单平台信息学院前身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19年的发展中,由于学校地处边远地区,受地域和地方发展状况限制,导致IT类专业培养出现瓶颈。2017年信息学院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统计四个专业,在校生700余人,处于信息学院发展的低谷。信息学院何去何从,如何打破瓶颈,成为信息学院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为打破瓶颈,搞好专业发展,信息学院针对地处边疆和IT行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情况,开展综合教学改革,寻求专业办学的新途径,将学校教学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一、顶层设计,科学谋划 

2017年信息学院认真研究面临的困难开展调研,力求寻找解决发展瓶颈的途径。2018年1月,在分析国家IT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校情、师情、学情后,信息学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信息学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2)》(以下简称《纲要》)的纲领性文件。

制定“一个中心,两项措施,三个专业群建设,四个加强,五年初见成效”的五年发展规划。在三个专业群建设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合并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群;物联网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共同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群;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应用统计学统一建设“大数据应用”专业群。三个专业群建设与当前IT的发展热点一一对应,目的就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引领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引导传统专业向新工科专业发展。

《纲要》指出通过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奋斗,建成云南省“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办学示范性教学基地”,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

二、改革创新,重构计算机专业办学模式 

根据学院的实际条件和所处环境,信息学院进一步开拓创新,改变传统办学模式,将校企合作推进到校企深度融合。

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软件工程(协议期为2018年9月-2025年8月)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协议期为2019年9月-2026年8月)两个专业采用“3+1”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科基础和专业素养,由软件园工程师开设软件开发和大数据技术课程,工程实践教育贯穿始终;最后“1”年,学生前往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参加实训与实习。学生毕业时各项考核合格后,除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还可获得《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工程师证书》。

2020年与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在未来几年招收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学生。该专业方向采用与中关村软件园“3+1”模式相同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这类模式以建设边疆特色计算机专业为目标,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在小学期(前3年每学期增加2周)由企业工程师讲授软件开发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专业系列课程、职场认知、综合实践、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等,最后1年学生到IT企业实训实习,一条龙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搭建直通车。

通过上述工作,开展了云南省民办本科院校IT专业办学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与国内顶尖的IT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重构边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模式,实践“学校基础学习→IT企业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的专业办学理念,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重构边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围绕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围绕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要求,重构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指导计算机专业建设。措施如下:

1、厚基础:首先,提高数学基础和物理课学分以强化数理基础,解决学生因数理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弱的问题。

2、强能力:提高专业课程高阶性,提高专业核心课教学要求,使教学内容涉及到CPU设计、编译器设计、操作系统设计、传感器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软件设计的深度,解决学生专业能力弱的问题。

3、重应用:首先,增加实践课学分,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达到总学分的49.2%,其他专业达到40%以上。 其次,提升专业学习挑战度,1个必修学分的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初级资格证书考试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三基能力”。

4、架桥梁: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企业工程实践、职场认知、综合实践和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传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理念落后、知识陈旧、技术落伍、实践脱节等问题。其次,提升课程创新性,突出“设计技能”培养。对于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小学期(每学期2周)中由软件园一线工程师讲授软件开发技术系列课程;其他专业引入企业元素,聘请IT企业工程师讲授专业实训课。

(二)锚定专业认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行业要求为标准,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以《国标》为参照,以IT行业要求为标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为每门专业课制定《课程标准》,设置专业课教学的最低要求,保证本科水平。

1、针对IT行业特点,在所有专业导论课中解决熟练运用计算机的问题。如打字速度要求,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撰写文件,熟悉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等等。开展金手指计算机技能大赛,奖励优胜者。使学生初步体会和理解什么是计算机。 

2、根据以成果为导向(OBE)的工程教育理念,所有含实验的专业课必须完成2000行代码当量的实践训练,四年超过《国标》要求的2万行代码。 作业、实验和设计环节由教师组织检查和答辩,要求在计算机上通过调试。

3、IT企业工程师讲授的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系列课程,按照行业标准,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方式从入门到高阶课阶梯式地逐渐展开。学生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提高应用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

4、在三年级,布置给学生1-2个有一定复杂度的企业研发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软件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大数据分析计算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

5、第四年,对“3+1”模式的专业采用“师徒制”到软件企业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和参加软件项目开发、大数据分析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非“3+1”模式的专业,则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安排,从而完成学生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嬗变。

通过落实《国标》的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项指标,在实验、设计和实习各个环节中细化课程教学,严格过程管理,培养工程素养,提高课程教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三个达成度,培养出优秀的IT行业人才

(三)破解地域限制和资源劣势,营造IT育人生态环境

为突破地区环境劣势,信息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深入合作建设“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关村智酷IT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丽江这张名片,依托优质的软件园和学校办学资源,引入北京中关村区域大数据、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等相关企业项目进校园,在校园内建设“工程实践研发中心”,即新“园中园”建设;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活跃校园IT产业和技术育人氛围;构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培养平台,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而吸引中关村规模以上IT企业落户丽江,逐步形成服务外包、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要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信息学院借助内外部优势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开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支撑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做出不同要求。对计科和软工专业的教师,要求学习CPU、编译器和操作系统等设计,由校内专家讲CPU设计;对电子与物联网专业的教师,除完成CPU设计外,还要设计传感器模块;其他教师则要求进行中型软件设计和科研等。

选派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和北航学习CPU和操作系统设计,到IT企业学习大数据、软件开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聘请达内集团和软件园大数据工程师到校进行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培训等。聘请工程教育认证做得好的高校教授传授经验。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和云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洽谈教师培养计划等。

(二)企业教师、外聘教授和专业带头人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来自软件园一线软件研发工程师给学生上课,引入企业元素,融入企业观点,讲授行业知识,一揽子解决了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技术落伍、实践脱节等问题,为学院人才培养解决亟需的“双师型”教师。

聘任高校退休教授做专兼职教师给本科生上课,聘任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和云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优化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形成老中青互补、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教研和科研反哺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近几年来,教师完成了多项教研和科研项目。三门专业基础课被列为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三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教师主编的多本教材已用于教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教学竞赛获得较好成绩。

自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参加上述教研活动和培训130多人次,教师更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开拓了视野。至2021年信息学院建成校级“IT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在职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教职工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期刊共36篇。 近几年70多团队在数学建模、蓝桥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2020年7月,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王牌专业在腾讯网上展播。“信息学院综合教学改革”获学校2020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学校“IT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计算机科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得学校立项。

上述措施使师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参加“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信息学院学生在最近两次软考中累计参加人次达到800人左右,占老生的66.7%。13名获得中级资格,130多人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一名2018年级学生已通过“软件系统架构师”的高级资格证书。在蓝桥杯竞赛中,29名学生分获省赛一、二、三等奖,其中1名学生获国赛二等奖,2名获国赛优秀奖。两个学生团队获数学建模省级三等奖。 2019年考研实现零突破,2020年学生在IT行业就业率提升21%2017级毕业生在IT行业对口就业率从原来的3%增加到24.1%。2018级软工专业113人已经全部对口就业,占到信息学院毕业生399人的28.3%,若考虑到其他专业286人的就业情况,学生就业质量将大幅度提高已成定局。

五、“三全育人”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计算机人才 

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IT人才。

(一)多措并举抓学风建设,鼓励学生成长成才

年来,先后聘请了中科院、双一流大学教授、软件园和IT企业的工程师、校内专家等顶尖人才为学生开设40多场前沿技术、学习方法和励志讲座:“你的大学如何过?”、“如何学习数学物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以及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讲座。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把读大学与“中国梦”密切联系起来。把大学读好,使自己掌握生存本领,具有工作能力,具备发展基础,使自己成为人才。做大事,谋大局,培养健全人格,为国家的IT技术和产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营造成才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1、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学生考研、考证和参加专业竞赛。

2、通过“三全育人”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大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

(2)召开考研动员会,为学生考研组织英语、数学和专业课辅导班,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

(3)进行金手指计算机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云南省计算机作品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综上所述,通过重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12月,上述工作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信息学院“一个中心,两项措施,三个专业群建设,四个加强,五年初见成效”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使信息学院实现了从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到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的转变,拥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1700余人。

七、3+1”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全部就业,形势喜人

截止2021年8月,信息学院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与中关村软件园合作办学的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113人已全部进入企业实习,专业对口率达100%,其中有93人在国企、央企或上市公司实习,达到实习岗位的82.3%。学生实习薪资在3000元/月~4500元/月之间。

下面是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情况简介。

1、企业招聘宣讲

 

图一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线上招聘宣讲

 

图二 亚信科技集团实习招聘线上宣讲

 

 

图三 中电金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习招聘线上宣讲

 

图四 北京用友集团实习招聘线上宣讲

 

图五 信息学院院长王震江到实习单位看望实习学生

 

图六 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到京实习

2、学生实习的主要单位

表一 学生实习的公司情况

序号

企业名称

人数

企业情况

1

北京用友政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7

上市公司

2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3

上市公司

3

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

百强企业(上市公司)

4

汽车之家

1

上市公司

5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3

上市公司

6

上海泛微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上市公司

7

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7

上市公司

8

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

上市公司

9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48

上市公司

10

用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

上市公司

11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上市公司

12

中电金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

央企

13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

上市公司

14

中智智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

国企

15

亚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上市公司

  

3、实习学生剪影

 

图七 实习学生冯振刚(中智智人—Java开发工程师)

 

图八 实习学生狄鸿言(亚信科技(中国)—运维工程师)

 

图九 学生陈伟(用友能源科技—Java开发工程师)

 

图十 学生王昌龙(北京致远互联软件--实施工程师)

 

图十一 学生黄滟淋(深圳市赢时胜信息—Java开发工程师)

 

图十二 学生孙泽龙(上海泛微网络--实施工程师)

 

图十三 学生谭雪梅(中科软科技—Java开发工程师)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